「投名狀」與真實的歷史

電影中的「投名狀」與真實的歷史

來源:新三才

  同治九年的冬天,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洪傳大江南北。傳說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戰爭中,三位青年志同道合,他們效法桃園結義,成為異姓兄弟,在功成名就後卻反目成仇,相互殘殺。這個故事曾經讓天下官員惶恐不安,曾經讓各色藝人在街頭吟唱,曾經讓無數看客與聽客眉飛色舞……

  2007年,著名導演陳可辛再次將這個傳奇故事搬上銀幕,這部匯集了李連杰金城武劉德華徐靜蕾等幾位華語影壇巨星的古裝大片,講述了在亂世之中,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三位兄弟之間的複雜感情。不過《投名狀》的故事原型,歷史上「張汶祥刺殺兩總督馬新貽案」(簡稱「刺案」)的前因後果,卻遠沒有電影描述的那樣簡單直接。

一個膽大妄為的刺客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作為《投名狀》中龐青雲的原型,兩總督馬新貽,在衙署附近遇刺身亡。出人意料的是,行刺者不但沒有逃跑,反而留在現場大呼「刺客就是我張汶祥!」靜候官差將其逮捕歸案。關於此案的加急奏摺送達北京後,同治皇帝與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實深駭異」,責令當地官員迅速開展審訊,務必將此案查得水落石出。

  張汶祥在審訊過程中有問必答,從容不迫。他稱自己祖籍河南,在浙江經商為生,不久前聽說總督勾結新疆叛亂力量,準備造反謀逆,因而將其一舉刺殺,此舉實出於一番拳拳為國之心。張汶祥還信誓旦旦的對主審官員說,假如在馬新貽處搜不到證據,那麼他願意接受一切刑罰。此言一出,公堂上下的各級官員「大駭」非常,草草結案。

  慈禧太后對審案結果很不滿意,她並不相信此案會這樣簡單。於是將曾國藩調任兩總督,並派刑部尚書鄭敦謹為欽差大臣,前往南京重新審理「刺案」。就在曾國藩南下之前,慈禧太后與他進行了一段寓意深刻的對話。慈禧太后說:「馬新貽這事豈不甚奇?」曾國藩誠惶誠恐的回答:「這事很奇。」慈禧太后又說:「馬新貽辦事很好。」曾國藩立刻接道:「他辦事和平精細。」從這段對話來看,慈禧太后似乎對曾國藩頗有期許。然而在不久之後,一份與先前相差無幾的再審結果被送到太后的面前:刺客張汶祥長住寧波,本是為海盜銷贓的奸民,馬新貽在擔任浙江巡撫時曾力剿海盜,他的很多同夥因而丟掉性命。後來張汶祥妻子與人私奔,他向總督攔轎申訴,然而馬新貽卻認為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沒有受理。張汶祥因此更加懷恨在心,又受到海盜餘黨的煽動,既要為同夥復仇,又要為自己洩憤,於是便發生了刺一案。

  在曾國藩的主持下,拖延八個月、前後參案官員多達五十餘人的「刺案」最終結案,張汶祥被凌遲處死。然而轟動一時的「刺案」並沒有因而落下帷幕,馬新貽張汶祥的種種傳說不斷的延展開來。

一組撲朔迷離的流言

  「刺案」開審不久,南京城的街頭巷尾突然出現了一則離奇的流言。一些人有鼻子有眼的指稱,馬新貽安徽任職期間,曾於剿匪戰鬬中被土匪活捉。在山寨上,他與匪首張汶祥以及另外一個人對天盟誓,結為異姓兄弟,馬新貽是大哥,張汶祥是三弟,另外一個自然是二哥。從此兩位匪首搖身一變成為官軍將領,以後馬新貽的赫赫軍功,其實多出自二哥、三弟的奮勇作戰。但是大哥馬新貽對自己的兩位兄弟卻頗為忌憚,非但將二人的功勞竊為己有,甚至與二哥年輕貌美的妻子勾搭成奸。奸情敗露之後,馬新貽乾脆給結義兄弟扣上莫須有的罪名,將二哥陷害致死。三弟張汶祥僥倖逃過大哥的毒手,為了除掉這個不講道義的大哥,他從杭州追到福州,又從福州追到江寧,前後六次刺殺都沒有成功,在南京發生的「刺案」已經是第七次了。這些人還信誓旦旦的聲稱,馬新貽被刺死後,他的一個小妾自縊身亡,那個女人就是三弟張汶祥的二嫂。

  這一頗具江湖俠義色彩的傳奇故事,剛好迎合了國人的獵奇心理,很快轟動了大半個中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搬上舞臺,江南的評彈藝人輕吟淺唱,北京的京劇名角唱念做打,一同聲討不顧兄弟情義的大總督。在這個的故事中,二哥的名字不斷變化,他在當時文人的筆記中姓或者姓,在京劇裏喚作陳金威,在平江不肖生的武俠小說《江湖奇俠傳》中名叫鄭時,在香港電影裏叫作黃縱,在臺灣的電視劇中則大號關雲寶。隨著電影《投名狀》的正式上映,二哥又有了新的名字——趙二虎

  言歸正傳,馬新貽奪妻的流言迅速颳起了一場關於「刺案」的八卦風潮。沒過幾天,在茶樓裏賣唱的評彈藝人赫然掛出《金陵殺馬》的招牌,他們在彈詞裏將張汶祥描述為一個荊軻般的復仇勇士,聲稱他曾在馬新貽麾下任職,不想妻子竟被好色如命的上官馬新貽奸污致死。於是張汶祥立誓報仇雪恨,終於一舉殺死仇人。

  就在整個江南都在為總督之死議論紛紛的時候,又有一條的傳言出籠了。據說時任江蘇巡撫的丁日昌,與馬新貽關係緊張,不久前巡撫的兒子觸犯了法律,總督堅持依法處理,決心將他革職,而「刺案」剛好發生在判決公布後的一個多月。有的官員因此上奏朝廷,聲言「江蘇巡撫丁日昌之子被案,應歸馬新貽查辦」,由於總督不收賄賂,不講人情,秉公執法,於是某些人買凶殺人,「致有此變。」

  隨著時間的推移,張汶祥刺殺馬新貽的原因越發撲朔迷離。待到辛亥革命之後,甚至出現張汶祥是革命黨人,刺殺馬新貽是出於革命目的的說法。

一個聳人聽聞的推測

  「刺案」結案數十年後,一些學者在浩如煙海的史籍中梳理出蛛絲馬迹,赫然發現,張汶祥的幕後主使,隱隱指向湘軍集團,「刺案」很可能是一場政治謀殺。

  據說太平天國政權曾在南京積聚了不少錢財,失敗後被湘軍搶劫一空。後來廷曾讓曾國藩查報太平天國國庫所存財富的下落,大帥的答覆卻是天王府已被大火焚毀,瓦礫全無,錢財更是不見蹤影。隨著太平天國起義的徹底撲滅,湘軍集團與廷的關係,進入一種微妙的緊張狀態。資歷平平的馬新貽,之所以被任命為兩總督,很大原因是因為廷要削弱湘軍集團的實力。傳說慈禧太后還給總督布置了一項祕密任務,那就是暗中查訪湘軍在攻陷南京後私吞的鉅額財富,恰恰是這項任務為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史料裏支持這一說法的「疑點」很多。比如,馬新貽南下之前,曾為慈禧太后召見,出宮後大汗淋漓,驚恐萬狀,很可能被授予某種危險的工作。馬新貽在前往南京的途中,曾回鄉祭祖,期間叮囑兄長:「我此去吉凶難料,萬一有不測,千萬不要到京告狀。要忍氣吞聲,方能自保。」並且「刺案」的審訊過程異常拖遝,主審官員拖延進展的藉口,竟然是案犯「言辭閃爍」、「一味支離」。曾國藩坐鎮南京後,遲遲不肯審訊張汶祥,平日裏聊天待客,翻看經史子集。在欽差大臣、刑部尚書鄭敦謹抵達之前,他惟一做的與「刺案」有關的事情,僅僅是給馬新貽寫了一幅挽聯,前往弔唁一番。為何曾國藩對「刺案」表現出如此消極的態度?只怕其中另有隱情。而鄭敦謹親自審案月餘,案情卻仍與此前無異。結案時,馬新貽一個自始至終參加了審判的親信,竟然拒絕在文件上簽字。在廷不得不接受這一審判結果之後,尚書未及刺客伏法,便匆匆離開南京,在路上聲稱因病不能回京,請求退休,從此終生不再為官。從審案過程來看,可以說廷一直主張「刺案」必有內情,前後被委派參加審訊的官員多達五十餘人。但直到最終,各級官員也沒有審出廷懷疑的幕後主使。綜合以上種種疑點,似乎「刺案」實為湘軍集團所為的說法更為可信。

  在電影《投名狀》中,三弟姜午陽悲痛而又決絕的用匕首刺死了大哥龐青雲,為三兄弟的恩怨情仇畫上令人歎息不已的句號。然而這個故事的原型,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案」卻至今仍然是一個黑幕重重的謎局,等待後人去探索那個被深深掩蓋的真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