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契丹的習俗

來源:文化中國

  公元907年至1125年,我國北方出現了一個「契丹王朝」,國號先後為「契丹」、「大遼」、「大契丹」,最後復號「大遼」。如今的遼瀋地區,亦在契丹王朝疆域之內;如今的法庫地界,是為契丹王朝「氏后族」的領地。長期以來,遼國契丹人形成了獨特的習俗。看看如今我們身邊的習俗,是否還能找到契丹習俗的影子?

遼國皇帝氈帳內鉤頭魚

  《燕北雜錄》記載,遼道宗時期的一年正月,遼道宗皇帝耶律洪基和他的母后,在冰河上搭起了氈帳,稱之為「冰帳」。然後,派人到距離「冰帳」上下10里的河道上,用毛網把冰河中的魚羣截住,驅趕到「冰帳」內的河面冰下。侍從們在「冰帳」中的冰面上,鑿開4個「冰眼」。中間的「冰眼」鑿穿透水;其他3個「冰眼」環繞周圍,並不鑿透。魚兒們游到中間「冰眼」時,侍從們趕緊稟報。遼道宗皇帝耶律洪基便在中間「冰眼」中拋下魚鉤。鉤到「頭魚」後,舉行盛大的「頭魚酒宴」。「頭魚酒宴」不僅飲酒,還有歌舞表演,宴請各方首領。各方首領還要為遼國皇帝唱歌跳舞,以助酒興。

  前不久,吉林查干湖上鑿冰下網捕魚,便是契丹習俗的延續。

捕鵝有功養鷹的做大官

  《遼史》卷三十二記載,長春州吉林乾安北)東北35里的松花江邊,長滿了榆樹、柳樹、杏樹。每年春季,遼國皇帝都要來到這裏獵捕天鵝。

  侍從們身穿清一色的墨綠服裝,人手一柄連鎚、一把刺鵝錐,在江邊排立。遼國皇帝頭戴冠巾,繫玉腰帶,站在上風處觀望。侍從們一旦發現天鵝,便立即舉旗;探子們騎馬飛馳報告。頓時,鼓聲、號角聲、吶喊聲宛如驚雷炸響,將天鵝羣驚飛。這時,侍從把「海東青」(鷹隼)敬獻給皇帝,再由皇帝放飛。「海東青」沖霄直上,將天鵝撲打墜落。侍從們立即上前,用刺鵝錐將天鵝刺殺,隨即獻給皇帝。皇帝得到頭鵝後,立即大宴羣臣。羣臣各獻酒果,將天鵝羽毛插在頭上,互相說些恭維拜年話,觥籌交錯,開懷暢飲。

  遼國皇帝對捕鵝極為重視。《遼史》記載,遼道宗耶律洪基時期,負責飼養、訓練「海東青」的耶律楊六,因捕鵝有功,被提拔為「工部尚書」;宰相張仁傑,由於捕獲到頭鵝,被加升為「侍中」。遼穆宗耶律璟時期,因為偵查天鵝羣不利,延誤了捕鵝時機,侍從沙剌迭受到「炮烙」、「鐵梳」酷刑。

引來梅花鹿一射一個準

  《遼史》卷三十二記載,每年七月中旬,遼國皇帝都要到伏虎林射獵。伏虎林慶州赤峯林西附近)西北50里。以往,當地時常有老虎傷害居民、牲畜。遼景宗皇帝耶律賢來此射獵時,一隻老虎乖乖地趴在草叢中,不敢仰視遼景宗皇帝耶律賢。從此,此地便喚作「伏虎林」。

  遼國皇帝狩獵之前,侍從們要在半夜往水泡子裏撒鹽,勾引梅花鹿前來喝鹽水。獵人們還要吹響「鹿角哨」,模仿鹿鳴,引逗鹿羣前來。等到皇帝前來狩獵時,山林中早已鹿羣麇集,呦呦鹿鳴,此伏彼起,只要皇帝隨意射出一箭,準能蒙上一頭梅花鹿。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八十一記載,遼國皇帝還喜好用銅鎚、石鎚擊打野兔。獵兔,不僅是狩獵的一個內容,還成為遼國契丹傳統節日「三月三」的遊樂項目。每年三月三日,遼國契丹人都要用木頭雕成一對兒野兔,然後騎馬飛奔,搭弓射箭,射中多者為勝。

牲畜多與少衡量富與窮

  《資治通鑑‧後梁記》卷二百七十一記載,遼國契丹人十分看重牛羊、馬匹多寡。

  遼國開國皇后述律平曾說:「我的羊、馬眾多,所以我十分快樂。」遼國契丹人全憑牧養的牛羊、馬匹多少,看待一個人的窮富貴賤。因此,遼國契丹征戰中,也以掠獲的馬、牛、羊數量論功行賞。對於被征服的各個部族,遼國朝廷索要的貢品,也以牲畜為主。《遼史‧食貨志下》卷六十記載,東丹國(原渤海國)每年進貢千匹馬;女真部落每年進貢萬匹馬;直不古等國進貢萬匹馬;阻卜吾獨婉惕德,每年各進貢兩萬匹馬;西夏室韋,每年各進貢三萬匹馬;越里篤剖阿里奧里米蒲奴里鐵驪等部落,每年各進貢三百匹馬。

  《魏公集‧使遼詩注》記載,遼國契丹人放羊,以成百上千隻為一羣,任其自然在草地上吃草、在水泡子中飲水,根本不用柵欄圈擋;每個馬羣都有千餘匹,而牧馬人僅有兩三名而已。

「百柱天棚」下「瑟瑟」為求雨

  《遼史‧禮志一》記載,「瑟瑟」乃祈雨儀式。每逢天旱,便擇吉日行「瑟瑟儀式」祈雨。

  祈雨之前,要先設置「百柱天棚」,然後在「百柱天棚」下祈雨。舉行「瑟瑟儀式」時,皇帝首先祭奠先帝御容,然後率羣臣「射柳」。皇帝「射柳」後,親王、宰相等人依次各射一次。射中柳樹者,可留下標誌「柳者」的冠服;不中者,則把自己的冠服留下。第二天,在「百柱天棚」東南,巫師主持「祭柳」。皇帝、皇后祭東方,然後子弟們「射柳」,並按等級賜給物品。

  三天之後,如果下雨,便賞賜「敵烈麻都」(禮官)4匹馬、4件衣裳;如果依然不下雨,便將禮官浸入水中以示懲處。

契丹崇尚東方禮拜太陽

  《新五代史‧契丹》卷七十二記載,遼國契丹民族崇拜太陽,每月的農曆初一、十五,都要面向東方「拜日」。

  《遼史‧百官志》記載,遼國契丹人崇尚東方、左側。所以,皇帝的御帳面向東方;御帳左側為北方,是重權在握的「北府宰相」氈帳位置。遼國舉兵出征之前,皇帝都要率領文武百官,以青牛、白馬祭告天地、日神。

  舉行「拜日禮儀」時,皇帝登上露臺,向太陽祭拜兩次、進香。隨後,各級官員依次祭拜兩次。皇帝升座後,北班臣僚向皇帝行大禮;宰相以下官員「通名再拜」。

從「風葬」到「土葬」最終「漢化」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第一‧契丹》卷七十二記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之前,契丹人死後實行「風葬」:家人死後,親屬們不准哭泣,將遺體送進深山,置放到大樹之上。三年後,再取回火化。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之後,人死後逐漸改為土葬。但契丹原始氏族部落習俗仍時有所見,比如殘忍的殉葬習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逝世後,皇后述律平將百餘名官員殺戮殉葬;遼景宗皇帝耶律賢死後,一個寵幸近侍、一個掌管皇帝飲料的伶人,均慘遭殉葬。

  《遼史‧禮志》卷五十記載,遼聖宗皇帝耶律隆緒的喪葬禮儀,已經明顯漢化了。遼聖宗太平十年(1030年),皇帝耶律隆緒「駕崩」,靈柩置放在「菆塗殿」。當天晚上,遼興宗皇帝耶律宗真率領羣臣,到靈柩前祭奠。「太巫」做法事,除災祈福。皇族、外戚、大臣、京官等依次致祭。將遼聖宗皇帝耶律隆緒的衣物、弓矢、鞍勒、圖畫等遺物,一把火燒光。遼興宗皇帝耶律宗真坐在御帳,面向火燄又致祭奠,禮拜三次,再向東方拜天地。然後騎馬率領羣臣及送葬者,過陵前「神門」後,下馬向東再拜。第二天,遼興宗皇帝耶律宗真率羣臣、命婦,到陵墓前行初奠之禮。

  遼興宗皇帝耶律宗真「駕崩」後,遼道宗皇帝耶律洪基親自選擇埋葬之地。遼道宗皇帝耶律洪基「駕崩」後,天祚帝耶律延禧效仿人披麻戴孝,並且皇族、外戚、文武官員等,均穿白麻衣,披白麻巾哭喪。

  遼國契丹喪葬習俗,從建國以前的「風葬」,到耶律阿保機建國後的土葬,及至遼興宗遼道宗天祚帝,逐漸受到族喪葬習俗影響,越來越「化」。

皇后進皇宮一路跨馬鞍

  《遼史‧禮志五》卷五十三記載,皇帝「納后」,要選擇「良辰吉日」。

  當天一大早,皇后的親屬們全都到齊。皇后端坐在正堂。皇帝派遣的使者、媒人,領着擔酒、擔肉、擔糧的隊伍魚貫而入。媒人向皇后、皇后父母、宗族成員依次敬酒,禮拜,致辭。四拜之後,皇后上車。皇后告辭父母、伯叔、兄長,各四拜;對宗族長者各兩拜。皇后上車後,父母勉勵皇后,並囑咐一番使者、媒人、送行人。皇后將至宮門時,宰相傳皇帝「敕令」,賜皇后酒。「宗正官」率皇族歡迎。

  《遼史》卷五十二記載,皇后乘車到便殿旁,「宗正夫人」請皇后下車。隨後,「宗正夫人」率領一干人系,手捧銀罌(瓶子)、銀縢(繩子)等物件,引導皇后從「黃道」而入。隊伍前面捧鏡的婦人,還要倒着行走。「黃道」上置放着一架馬鞍。皇后跨過馬鞍後,走到「神主室」三拜,再拜公婆御容、祭酒。第二天,皇帝起牀後,先拜先帝御容。上殿後,宴請皇后的族人及羣臣。

遼國契丹習俗流傳至今

  除夕夜,遼國契丹人用糯米飯、白羊髓油,做成拳頭大小的「飯團子」,每個氈帳49個。夜晚,契丹人坐在氈帳裏,紛紛向窗外扔「飯團子」。如果扔出的「飯團子」是偶數,便奏樂、飲宴;一旦是奇數,巫師們便搖着鈴鐺,手持弓箭,繞着氈帳唱歌、呼喊;氈帳內的契丹人忙着往火塘中撒鹽、拍地。一時間,氈帳外亂響一片;氈帳內鹽在火中噼啪爆響,拍地之聲乒乒乓乓,謂之「驚鬼」。更為有趣的是,扔出奇數「飯團子」的契丹人們,還必須在氈帳內一直悶上7天之後,才能走出氈帳。

  遼國契丹人認為,正月初七為「人日」,如果正月初七天晴,就認為一年吉祥;如果陰天;就認為一年中會有災難。正月初七「人日」這天,契丹人要在庭院中烙餅,叫做「薰天」。

  如今,遼瀋地區民間,仍流傳着「一雞、二鴨、貓三、狗四、豬五、羊六、人七、馬八、果九、菜十」的「老令」。正月初一到初十,一旦哪天陰天下雪,那麼,在一年之中,與相對應的禽畜便會遭瘟、果菜歉收、人有災禍。這個「老令」,可能源於遼國契丹習俗。

  農曆五月初五,契丹人要採集艾葉、做「艾糕」。契丹人還把五彩絲線纏在手臂上,謂之「合歡結」;將彩色絲線盤繞成人狀,謂之「長命縷」。這個契丹習俗,一直沿襲到如今遼瀋地區的「端午節」習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