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裝朝聖集團:十字軍

作者:涂永清

  從十一世紀末起到十三世紀末止,長達兩百年的十字軍東征,是中古世紀駭人聽聞的「聖戰」。

  羅馬帝國雖曾建立雄跨三洲的大帝國,但其本質卻是「地中海國家」,換言之,地中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於「地中海」(Mediterranean)在羅馬世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故羅馬人曾充滿著感情和驕傲,稱此海洋為「我們的海」(mare nostrum)。後來儘管因日耳曼蠻族的侵擾,導致帝國西部淪亡,新世界依然保持舊的形貌和特徵,並未喪失「地中海的性格」。直到七世紀,因伊斯蘭教(Islam)的崛起,地中海世界才形成三分之局:一是信奉羅馬公教歐洲日耳曼世界,二是以希臘正教為主的拜占庭帝國,三是信奉真主阿拉伊斯蘭社會。

  繼先知穆罕默德(Mohammed,570-632),統治伊斯蘭社會的領袖稱為「哈里發」(Caliph),他帶領阿拉伯人進行「聖戰」(jihad)並開疆拓土。迄九世紀,他們占據了伊拉克敘利亞埃及波斯(今伊朗)、北非西班牙西西里等地。但他們對這些征服地區完全採寬容作法,皈依與否悉聽尊便,只是歸化者可免「丁稅」(jizya),以示禮遇。它並非「寶劍之教」(religion of the sword)。可是有很多人誤解,以為被征服者若不接受《古蘭經》就有殺身之虞。阿拉伯人如此寬待被征服者,乃因這些屬民,不論是基督徒或猶太教徒,都是「聖經的子民」(people of the Book),加以,他們有不少的規章制度和觀念得自拜占庭帝國,如婦女之蒙面紗。然而到了十、十一世紀時,因中亞草原游牧民族——土耳其人(突厥人)的皈依伊斯蘭教,情形才為之一變,並由此引發了中古歐洲人關注的「十字軍」(Crusade)運動。

  十字軍東征從十一世紀末起至十三世紀末結束,約二百年。期間歷史家能舉出且值得敘述的戰事共八次,但其中只有前四次是重要的,其餘四次皆屬次要。除此之外,還有1212年,由法國一位十二歲的農家少年史蒂芬(Stephen of Cloyes)發動的「兒童十字軍」(Children's Crusade)。這個荒謬組織的成員相信,上帝會像從前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時,為他們分開地中海的海水,使他們順利通過而至聖地。然而他們卻多為奴隸販所騙,男孩被賣至北非埃及薩拉森人的奴隸,女孩則被賣到義大利妓院賣淫,此一朝聖鬧劇乃在悲劇聲中落幕。因篇幅關係,本文擬以第一次十字軍為例,說明其發生原因、組織和影響。

十字軍東征的原因

  一般的說法:塞爾柱土耳其人阻止基督徒前往聖地耶路撒冷朝聖,遂引發了「十字軍東征」。但有些學者認為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塞爾柱土耳其人沒有理由,以如此明顯的錯失來製造問題。的確單一的理由,不能解釋複雜的十字軍運動。事實上,其動機十分錯綜複雜,有經濟、政治、宗教等因素兼而有之,現試分析如下:

    經濟因素

  從十世紀末起至十三世紀,歐洲感到人口增加的壓力。尤其是封建貴族的子弟,由於「長子繼承制度」的實行,故只有長子可以襲爵位,繼承家族產業。次子及以下諸子,除非與有權勢者的女兒聯姻,或進入教會,否則他們必須到外頭打拚才能維生。參加十字軍運動,不只是服務上帝,並可以理直氣壯的使用騎士的技藝,立功異域(中東)獲得發展的機會。一般市井小民,包括農民、工匠、小商人,認為為十字架而到東方打仗,不僅可以逃避每日生活的禁制和債務,也可以得到赦免的承諾,更有改善生活的機會,故多趨之若鶩。

  加以十字軍東征前,歐洲經濟復甦,森林被清除,開發邊區的再殖民運動興起,市場組織逐漸完備。義大利熱那亞比薩的船艦在地中海挑戰穆斯林的海上霸權,且有多次的勝利。1087年更迫使突尼斯酋長割讓北非重要港口,結束了穆斯林對西地中海的控制權。這些在在顯示十一世紀的歐洲,能量、信心和活力均已恢復,所以教宗發動十字軍東征時,歐洲中等階級(middle class),特別是義大利商人雀躍,他們相信透過這次新的「出口」,可以在東地中海一帶建立貿易前哨站,以利其商務發展。

    宗教動機

  十字軍東征具有「聖戰」(Holy War)的性質,它主要的原動力,就是當時整個歐洲社會的宗教思想與感覺,而它又與朝聖的情緒結合在一起。原來中古時代,民間最普及的宗教實踐,就是到神聖的靈地去朝拜,因此歐洲各地都有聖徒的遺跡,供大眾參拜,而當時朝聖的中心卻只有兩個地方:羅馬耶路撒冷。前者是教廷所在地,也是聖彼得聖保羅聖墓所在地,而後者是耶穌埋葬地。到耶路撒冷的朝聖之旅,一直是民間重要的冒險故事之主題,它也代表基督徒虔誠奉獻的行為,更是一種贖罪和苦行的行為。

  十一世紀,西歐克魯尼(Cluny)修會改革運動,振興教會,加以世界末日降臨的思想出現,遂激起大眾宗教的狂熱,人們希望到聖城耶路撒冷朝拜,以免除地獄的罪罰。然而這時塞爾柱土耳其人占據敘利亞,他們不像以前的伊斯蘭統治者那麼寬待基督徒,而基督徒也覺得這個新勢力是個障礙,於是許多以訛傳訛的消息傳到歐洲歐洲人群情激憤。他們認為朝聖既是一虔敬和懺悔的行為,從異教徒手中收復聖地更是一神聖的事業,對異教徒作戰當然也是上帝允諾的聖戰。在此狀況下,歐洲人的情緒被挑起,只要有機會並有人煽火,戰爭自然發生。

    政治因素:聖戰的導火線

  上述情形,果然在十一世紀末出現,而給予西方出兵的機會。原來在十一世紀中葉起,塞爾柱土耳其人攻占巴格達,自此不斷的威脅拜占庭帝國東疆。皇帝羅曼諾斯第四(Romanus,1067-71)企圖先發制人,遂於1071年率軍親征,但卻在亞美尼亞曼奇克特(Manzikert)敗北。在此戰役中,不僅皇帝羅曼諾斯被俘,土耳其人更占據小亞細亞,而造成帝國軍事與政治人才的斷層,這對於後來拜占庭帝國的式微,有某種程度的影響。此後,土耳其人與拜占庭一水之隔,帝國深感威脅。

  這時,其世仇義大利諾曼人衰弱,因此頗具謀略的皇帝亞歷西烏斯(Alexius I Comnenus ,1081-1118),乘機收復馬其頓沿海一帶的失土。不過他卻無力驅逐小亞細亞土耳其人,遂向西歐君主及教宗求援,希望給予軍事和經濟上的支援。教宗烏爾朋二世(Urban II,1088-1099)乃利用此千載難逢的機會,發起「大朝聖之旅」。他除希望實現教宗格里戈利七世(Gregory VII,1073-1085)的理想,組織十字軍發動「聖戰」收復耶路撒冷外,還希望統一1054年分裂的基督教世界。至於西歐貴族們卻另有盤算,有的想趁此機會分裂東帝國,使其成為他們能夠掌控的小邦國;當然也不乏正義之士,深受護衛基督教之英雄傳說故事——《羅蘭之歌》(Chanson de Roland)的影響,希望消滅伊斯蘭異教徒,以保衛歐洲

  1095年11月18日,教宗烏爾朋二世法國克萊蒙(Clermont)舉行宗教會議,發表演說。首先說明土耳其人威脅拜占庭帝國之生存,並占領巴勒斯坦的聖地;接著呼籲基督徒停止謀殺式的戰爭,團結一致,從伊斯蘭教徒手中奪回「聖墓」(Lord's Sepulcher);最後則以現實的動機鼓勵基督徒,參加聖戰而奪回聖地,上帝不僅給予現世的獎賞,同時死後亦可上天堂。為此教會宣布「普遍和平」,延續以前的「上帝和平」、「上帝休戰」的理念,希望終止長期困擾歐洲的地方衝突與貴族間的私戰。在教宗攝人心魂的演講後,歐洲人反應十分熱烈,在「上主所願」的高呼聲中,武裝朝聖集團「十字軍」於焉組成。

十字軍的組織

  教宗的呼籲立即獲得普遍的響應,而教會規定參加東征的人員,須穿上繡有「十字架」標幟的衣服,於是東征的志願軍被稱為「十字軍」。然而當時的人們對這個歷史標籤——「十字軍」一詞並不頂喜歡。對他們來說,他們只是到耶路撒冷訪問聖地,以解救被土耳其人控制的地方,使其重獲自由的「朝聖之旅」(pilgrimage or peregrination)而已。事實的確也是這樣,所以在中古的文獻裏,十字軍東征多被稱為「朝聖」。

  不管人們對「十字軍」一詞的看法如何?第一次十字軍的聖戰,是由屠殺萊茵河地區的猶太人揭開序幕的,終則屠殺聖地的穆斯林。前者是「農民十字軍」(Peasant Crusade)的傑作,後者乃是法國貴族組成的「正規十字軍」所為。

農民十字軍的暴行

  正規十字軍組成前,民間自發性的活動,是由著名的「隱士」彼得(Peter the Hermit)及「窮漢」華爾特(Walter the Penniless)所率領的隊伍。它是一支缺乏資金,也無武裝人員組成的部隊,其中還有許多兒童與婦女,這支部隊基本上可謂烏合之眾。他們在隱士彼得的領導下,往聖地前進,希望從異教徒手中解救耶路撒冷。然而在其抵達目的地前,途經萊茵河地區時,他們卻似著了魔的暴徒,搶劫屠殺日耳曼城市,如施派爾(Speyer)、美因茲(Mainz)、伏姆斯(Worms)等地的猶太人。當時科倫(Cologne)總主教提供避難所給猶太人,並呼籲十字軍要善待猶太人,但這些「化外之民」卻不為所動。1096年夏天,他們以斧頭、箭、矛頭等為工具,破壞門閂,強行進入屋內屠殺,連老弱婦孺都不肯放過。據文獻記載,當時被害者約七百人。

  農民十字軍屠殺猶太人的暴行,在某種程度,是過度宗教熱情的結果,但也是基督徒自我陷入一個古老「反」的仇怨情結裡。他們認為猶太人是異端學說的煽動者,因為他們才啟發了伊斯蘭教摩尼教及其他的邪魔外教。同時農民十字軍認為,猶太人對耶穌之死,應負集體謀殺之責,因此為耶穌報仇有其正當性;加以猶太人的財富及放款人的身分,在「懷璧其罪」的情況下,他們遂成基督徒眼紅而想加害的對象。這批暴民離開萊茵河地區後,繼續東行至保加利亞。在當地他們除以貪婪眼光,注視豪華的小麥店鋪外,還認為該地乃異教徒的所在,故亦進行無情殘酷的屠殺,其行為就像在舉辦營火會似的。

  烏合之眾的農民十字軍,在萊茵河地區和保加利亞等地,進行瘋狂的屠殺後繼續前進,但有許多人在途中因飢寒交迫而死,少數殘餘者於1096年夏天抵達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看見這支部隊,極為失望,因為他希望的是西方的軍援,而非一批貧病又無紀律的難民,但他還是為他們準備船隻糧草,並建議他們等待與正規十字軍會合。然而拜占庭公主安娜(Anna Comnena)筆下,這批行為毫無節制,甚為野蠻活像暴民的隊伍,卻不聽勸告。因此在小亞細亞土耳其軍隊像割草般的集體屠殺,而以悲劇結束這場鹵莽的東征。然而不久抵達的十字軍主力,卻有非凡的成果,他們收復了聖地耶路撒冷,並在東方建立若干西方式的封建王國。

正規十字軍

  十字軍的主力分四路:一由腓力一世之弟(Hugh of Vermandois)領導;二是從南義大利來的諾曼部隊,由鮑海蒙(Bohemond)率領;三是由具實戰經驗的土魯斯伯爵雷蒙(Raymond,Count of Toulouse)領軍;四則受法蘭德斯羅伯(Robert of Flanders)轄制。第一次十字軍沒有君王參加,但參與者均講語,故又稱為「法蘭克十字軍」。這四路人馬甚為龐雜,缺乏統合,除武裝人員外,也有不少的非武裝人員,他們分別由不同的路線抵達君士坦丁堡

  這批臨時組成的雜牌軍,人數約三萬,以今日標準言數目並不大,可是在當時無疑是個大數目。難怪具實用思想的皇帝亞歷西烏斯,要憂心忡忡的說:他只求軍事援助,卻引來了新的蠻族入侵。原來亞歷西烏斯希望法國貴族組織「騎士傭兵」前來幫忙,以對抗信仰伊斯蘭教塞爾柱土耳其人;經過幾次戰役後,他體認到雙方並無共識,因為十字軍希望在東方創建屬於自己的土地。

  認知不同,雖是雙方注定日後不和與失敗的重要原因,但東西方生活方式的差異亦是重要關鍵。法國貴族在歐洲儘管生活奢華,然而他們到了君士坦丁堡後,立即為豪華的君士坦丁堡所炫。因為君堡有鋪石的街道,夜晚整個城市燈火通明,城裏有許多富麗堂皇的柱廊商店,美麗的公園和劇院……,尤其雄偉的「聖智堂」(St. Sophia),均令十字軍有目不暇給之感。當時歐洲的大城市,如倫敦巴黎羅馬與之相比,不過是稍大的市鎮而已,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由於十字軍為繁華的君堡所惑,以致有很多人順手牽羊偷竊財物,但其領導人始終未給予制裁,故才智兼具的安娜公主,將他們看成毛髮蓬鬆,視財如命的怪物。皇帝亦有同感,且嗅出了這批傭兵的危險性,所以要求他們宣誓效忠,並將征服或收復的土地交給拜占庭帝國,這樣一來雙方的歧見更深。

  1097年春,十字軍進攻亞洲,對穆斯林做首次攻擊。這時因塞爾柱土耳其蘇丹逝世,群龍無首,加以土耳其將領之間內鬥,故十字軍採各個擊破方式對付,並先後分別占據依德薩(Edessa)、安提阿(Anticho)、的黎波里(Tripolis)和耶路撒冷等地。十字軍在攻下耶路撒冷以後,以搜括和殘殺伊斯蘭教徒來慶祝,他們的行徑與農民十字軍東征途中,屠殺猶太人相似。有位目擊者用以下的文字形容這次耶路撒冷的劫掠:

至於那些逃到所羅門殿頂的人,許多被來自屋頂的亂箭所射殺。在聖殿中,被斬首的有一萬人。如果你在現場的話,血流成渠,高達你的腳踝。我還能說些什麼呢?他們沒有一個人能逃過的。他們連女人和孩子也不放過……然後教士和戰士到聖墓之前,歌唱第九章讚美詩。他們謙恭地一再禱告,向他們久欲到訪的聖地奉獻。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就在攻占耶路撒冷、屠殺伊斯蘭教徒聲中落幕。

總結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及其影響

  十字軍東征是中古歐洲人,為收復聖地耶路撒冷,而發起的長達二百年左右軍事活動,它又兼有朝聖的性質,故被視為一武裝朝聖集團。當聖戰展開時,歐洲人熱情奔放,然在其結束時,歐洲人則因理想的幻滅,目的未達而感傷。十字軍收復聖地的希望與熱忱,因西方人與拜占庭帝國間的矛盾、十字軍領導人之間的利益衝突、歐洲人與留駐東方的移民間不和以及西方移民跟當地人的糾葛,只維持一個世紀的光景。他們所建的王國,如依德薩伯國安提阿公國的黎波里伯國耶路撒冷王國,最後也紛紛陷落,致使擴張勢力到東方的夢想,完全落空。

  結果雖然這樣難堪,但許多人仍肯定歐洲人通過這種特殊的接觸,認識了高度發展的拜占庭伊斯蘭文化,因而他們從東方引進許多珍貴的技術或物品,而提高歐洲人的生活品質。如:﹖玻璃製造技術引進,婦女方能使用玻璃製的鏡子,取代了往昔磨光的金屬盤。﹗法國農村養蠶種桑,人們才能穿著柔軟的絲綢衣服。﹕男人開始享受蒸氣洗浴的樂趣。

  十字軍東征,歐洲騎士與穆斯林軍隊交手的結果,研發出新的軍事技術外,也從敵方學得不少的戰技,如圍城技術、鳥的訓練,由此歐洲人知道如何利用鴿子傳遞消息。此外,穆斯林武士的軍事遊戲傳到歐洲,成為日後騎士「馬上比武」(tournament)的比賽項目;歐洲騎士的紋章或家徽的觀念,就是從穆斯林的紋章或臂章而來。因為戰爭,基督教世界流傳十字軍英雄的事蹟,對西方騎士制度有深化作用。同樣也因戰爭,封建家族財富和地位下降,為此,他們出售特許狀給城市,或釋放農奴使其成自由人;經濟上,人們不再依賴以往的交換服務或物物交換,而改以金錢為媒介。

  總之,從上述知道,十字軍東征是有其崇高的理想,但其過程與手段卻是殘酷血腥的,所以它可以說是:以戰爭為理由的「聖戰」。它刺激了歐洲人的想像,達兩個世紀之久,其重要性不在於他們企圖達成什麼目標,而是它使歐洲脫離黑暗時代的孤立,並向後代顯示新的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