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倫和中央大學西遷

來源:文匯報

——謹以此文紀念羅家倫先生誕辰110周年
馮遠理

  1932年8月,年僅35歲的羅家倫被任命為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出任中央大學校長可以說是「受命於動亂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在此之前的1927年至1928年的10個多月的時間內,學校四易其名;1931年至1932年8月間,由於學潮頻繁,到羅家倫出任校長前,已經七易校長。

  羅家倫出掌中大,面臨的還不僅僅是學潮及學校內部的矛盾,更有國家的內憂外患,尤其是日本帝國主義的虎視眈眈,而學潮與此息息相關。羅家倫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在1933年的一次演講中,他詳細的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必然性,認為1935年—1940年間,大戰是無法避免的,因而他除了主張在國防建設各方面積極備戰外,對中央大學的師生,他提出了要「為中國建立有機體的民族文化」的任務。他認為作為設在首都的國立中央大學,就應該在國難當頭、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盡到特殊的責任、擔負特別的使命。抗戰爆發後,面對敵機的一次次轟炸,他對中央大學師生莊嚴宣示:我們的抗戰,是武力對武力,教育對教育,大學對大學;中央大學所對著的,是東京帝國大學。在羅家倫的努力下,學潮平息,全校師生團結一致,使戰時的中央大學成為當時全國學生人數最多、學科最齊全、師資最雄厚、教育研究水平最高的學府。

地下書庫 避戰救人

  中央大學能夠在戰時得到長足發展,得益於羅家倫的卓越才華、精心謀劃和他幹起事來不要命的精神。早在「七七事變」前,因為他料到必有一戰,因而對戰時的中央大學的發展有了安排。1935年5月,他利用到成都晉見蔣介石的機會來到了重慶。他覺得重慶是一個可守的地方,戰爭中敵人的空襲一定很多,而重慶多山的地形正是學校的理想地點。羅家倫回到南京後,馬上讓總務處定做了900個大木箱,以便日後搬遷用。1937年8月13日,淞滬戰爭爆發,8月14日,敵機開始轟炸南京。8月19日傍晚,羅家倫中央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三校合組的考試委員會正在中央大學圖書館裡吃晚飯,敵機來襲,他們認為這次敵機仍是轟炸軍事目標,不會轟炸中央大學等文化教育機關,因而沒有當回事。但警衛人員怕出事,讓他們趕緊到地下書庫躲藏,100多人剛進入地下書庫,天崩地裂的爆炸聲就響了起來,圖書館被炸得一片狼藉。這次敵機對中央大學的轟炸,炸死了5名建築工人和兩名校工,男女生宿舍均被炸,幸好之前羅家倫讓學生搬離,才沒有造成更大的傷亡。

  軍對教育機關的轟炸,使羅家倫認識到,非軍事目標也不是安全的地方,中央大學必須盡快搬遷。但是當時文化教育機關還沒有開始搬遷,尤其是大學,沒有一所搬遷。教育部希望中央大學搬到郊區安全的地方上課,南京衛戍司令部怕動搖軍心,更不希望搬遷,至於中央大學的師生也都不願遠遷。在眾說紛紜的情況下,羅家倫力排眾議,親自向蔣介石詳述,請蔣介石定奪,最後決定西遷重慶

  中央大學決定西遷後,羅家倫馬上請法學院院長馬洗繁、經濟系教授吳幹重慶,醫學院院長戚壽南成都、教育心理學教授王書林湖南看是否能在湖南找到合適的地址。這四位教授接到任務後,連家裡的安置都不顧,當天下午就出發了。院長在重慶非常順利,院長和華西醫科大學接洽的結果,華西醫科大學非常歡迎中央大學醫學院的師生來上課。教授的湖南之行雖然不順利,但他馬上返回漢口設立辦事處,一方面轉運去重慶的圖書儀器,一方面接待西行的教職工和學生。

敵人不能炸毀我們的意志

  在西遷的過程中,發生了許多動人的故事。中央大學除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外,還有一個實驗學校。在中央大學西遷決策過程中,對於實驗學校是否西遷有一番爭論。由於戰時中央大學的經費更加緊張,再加上實驗學校的學生年齡太小,大多數人都主張實驗學校不西遷。如果實驗學校西遷,到時候誰來照顧這些孩子呢?但羅家倫捨不得這個學校。因為羅家倫沒有把實驗學校僅僅看作一個中學,而是看作可以為中央大學輸送優秀學生的儲備學校,因而實驗學校的老師有許多都是中央大學最優秀的畢業生。到抗戰前夕,實驗學校已名滿南,所以羅家倫決定實驗學校也搬遷。在中央大學還沒有開始西遷之前,實驗學校已經搬遷到屯溪。1937年10月,實驗學校在屯溪舉行開學典禮,羅家倫親自主持。在羅家倫到達屯溪的時候,敵機又把實驗學校炸毀。

  當羅家倫趕到實驗學校、站在一個炸彈坑旁的時候,一個忠於學校的老校工跑到校長面前,跪在地下痛哭。羅家倫也很激動,指著彈坑對在場的教職員工說:「敵人要炸毀這個學校,我一定要復興這個學校,敵人能炸毀的是物質,敵人不能炸毀的是我們的意志。」以後隨著戰事的吃緊,這所實驗學校又從屯溪搬到了湖南長沙,從長沙搬到了貴州貴陽,始終絃歌不輟。抗戰時期,這所學校在貴州招收了幾千名青年學生,給他們提供了優質的中學教育,這對貴州後來的發展和進步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央大學這次西遷,是徹底的搬家,能搬的幾乎全部都搬了。中央大學醫學院有20多個用藥品製過的、用於人體解剖的死屍,戚壽南院長認為一到華西醫科大學,這些屍體馬上就能用,捨不得丟掉,所以也帶走了。還有農學院的牲畜,有許多是從外國引進的,非常珍貴。羅家倫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把輪船改造一下,以便把這些牲畜運到重慶盧作孚先生欣然答應,改造了輪船的一層,每種牲畜選一對,就這樣中央大學的牲畜也運到了重慶,但在中央大學農學院的農場還有許多牲畜。

牛羊千里走相送

  羅家倫離開中央大學之前把管農場的王酋亭先生找來,交代道:「這留下的東西,交給你,在敵人來到南京以前,你設法保管,萬一敵人攻陷南京,那時你若是認為無法維持的話,不得已而放棄,我也絕不怪你。」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先生此時怎麼想,我不知道。但是,我每想到這位先生和幾位工友,心裡都有說不出的感動,有時眼淚都情不自禁的流下來。

  在南京被攻陷前三天的槍林彈雨中,這位先生也不知用什麼辦法居然把全部牲畜轉移到大勝關農場,再用木船轉移到北。然後他和兩位工友趕著牲畜向西,一路遊牧起來。這些「高貴」的牛群們,一點也不了解先生他們的心情,背著雞籠、鴨籠始終慢悠悠的走著,一天只能走十幾里路,走兩三天就要休息一星期。就這樣,先生他們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才來到宜昌。第二年的深秋,當羅家倫校長坐著小車從沙坪壩進城的時候,他的司機突然看見前面來了一群牛,趕牛的好像是中央大學的工友,他趕緊告訴校長。不錯,牛和人都是中央大學的!羅家倫讓司機趕緊停車,他急忙跑下去,就像見到了久別的親人一樣,想和牛擁抱。這些「高貴」的牛們,也顯得風塵僕僕,失去了往日的高貴,而先生和他的兩位同伴則蓬頭垢面。用羅家倫的話來說,就像蘇武塞外牧羊歸來一樣。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三個人趕著一大群牛,在當時人心惶惶、盜匪橫行的時候,是怎樣一步一步的走到宜昌,又從宜昌來到重慶的!

  抗戰期間,我國到底有多少大學和文化機關向西遷徙,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這場舉世聞名的大遷徙中,中央大學以組織最早、計劃最周密、結果最圓滿而成為西遷的典範,而羅家倫校長則是西遷的最大功臣。值此羅家倫先生誕辰110周年(12月21日)之際,謹寫此文以表達對羅家倫先生的敬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