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的難兄難弟——中華民國與大韓民國關係簡史

來源:網路

  當日本經歷明治維新成為遠東第一強權之後,尚未趕上近代化列車的朝鮮以及大清帝國,立即成為了日本首先意圖侵略染指的對象,清朝於1895年甲午戰爭戰敗後割讓了臺灣澎湖日本,而於1897年改名為大韓帝國朝鮮王朝更是在1910年戰爭後覆滅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隨即兩國便成為了遠東地區共同抗的難兄難弟,而在日後冷戰的國際結構下又曾經為一同反共的盟友,歷史可真是耐人尋味。

中華民國的成立與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自從推翻滿清的革命運動在中國爆發以來,許多愛國反朝鮮志士也深受影響而參加了中國的革命,著名的朝鮮人士申圭植於1911年10月分流亡至中國,並加入了同盟會,參加了由孫文領導的武昌起義,之後與胡漢民宋教仁陳獨秀等人,共同參與上海民權報的事務,見證了中華民國的成立,也接受了中國革命的洗禮,隨後又在上海租界與朝鮮同志們創辦了第一個爭取朝鮮獨立的團體——同濟社

  同濟社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全世界的朝鮮同胞團結起來,共同搭乘一條船回到祖國,恢復朝鮮的獨立以及國權,而驅逐日本殖民勢力便是其首要目標,除了申圭植同濟社的領導人還包括了朴殷植申采浩洪命熹趙素昂文一平朴贊翊曺成煥金奎植申健植朝鮮人士,這個團體除了抗的宗旨之外,也是讓海外朝鮮人之間相互照顧的機關,另外也在海外設立了分社,共有成員300人。

  此外,同濟社也得到了宋教仁陳英士胡漢民戴季陶徐謙張溥天揚庶堪呂天民唐少川黃介民陽春時柏烈武張靜江中國革命志士的支持,使得雙方之間有著更為緊密的交流與合作關係,還一度成立了新亞同濟社等團體,來培養兩國的革命人才,為日後成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創下了有利的基礎,而朝鮮人的獨立意識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越來越強烈。

  同濟社的領導首先於1917年8月派人參與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開的萬國社會黨大會,並且提出了主張朝鮮獨立的要求,接著也派員參與了在蘇聯首都莫斯科舉辦的遠東弱小民族大會,而當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包括民族自覺在內的戰後十四項原則之後,朝鮮人爭取獨立的企圖心更是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在申圭植的倡導下,同濟社一度希望讓青年寫密函後,由方孝成郭儆等人帶回朝鮮,傳達派遣金奎植參與巴黎和會,爭取朝鮮獨立的意圖。

  在受到西方民族自覺思潮的影響以及中國革命的衝擊下,30多萬名朝鮮學生於1919年3月1日於漢城洞塔公園發動了以要求朝鮮獨立為主的示威運動,並宣讀了「獨立宣言」,隨即遭到日本殖民當局鎮壓,造成兩萬多人傷亡與5萬多人被捕,為著名的「三一事件」,這場暴行終於導致朝鮮民眾忍無可忍,終於先後在蘇聯弗拉迪沃斯托克中國上海朝鮮境內成立了約六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

  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於1919年4月13日,隨後韓國臨時議政會第五屆會議中,正式於1919年7月17日確定上海為合併後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總部,從此開始了在中華民國境內的抗活動,隨後李承晚於9月6日當選了臨時大總統,當孫文廣州成立護法政府時,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也派出代表金奎植,前往廣東孫文商討合作事宜,同時也開始安插韓國籍學生進入黃埔軍校進行軍事訓練。

  從此開始,韓國人士展開了一段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緊密合作的日子,而當日本於1931年9月18日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東北之後,韓國人更經由蔣介石取得必要的經濟與武器援助,而蔣介石也樂意在不與日本直接宣戰的情況下,藉由韓國志士來教訓一下日本人的囂張氣燄,也因此雙方便正式進入了合作抵抗日本侵略的階段。

  1925年6月,黃埔軍校第三期開始招收韓國學生。從第三期到第五期這段期間,總共招收了韓國學生34人,不過實際上在黃埔軍校就讀的韓國籍學生應超過這個數字,原因在於許多韓國籍的學生使用了中國名字,且運用語極為流利,使得許多外人難以識別這些人到底是中國人還是韓國人,也算是中華民國大韓民國兩國交流史上的一項特殊案列。

虹口事件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軍陸戰隊與駐防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因為擦槍走火爆發了「一二八事件」,隨即國軍一方面派出了第五軍進入淞滬,協助十九路軍作戰,一方面派遣代表與日本方面進行和談,意圖減輕衝突的規模,畢竟以當時中國的情況,是不太可能馬上與軍爆發全面衝突的,然而給予日本人一些教訓對於國民政府而言卻是並無不可的。

  對於當時與日本尚未進入戰爭狀態的中華民國政府而言,派出具有日本人身分的韓國人在中國境內進行反工作,一方面可以推託國民政府本身的外交責任,而韓國人反的性格又有利於對國際宣傳日本殖民統治的惡劣性,於是當得知有批日本軍政要員準備於4月29日「天長節」在上海虹口公園日本天皇慶生之際,國民政府行政院代理院長兼淞滬警備司令陳銘樞、十九路軍將領蔣光鼐以及蔡廷鍇等人,決定採取反制行動。

  陳銘樞很快的便找到了與自己私交很深的「民國暗殺天王」王亞樵,準備進行暗殺行動,然而卻由於日本方面早已經表示,慶祝「天長節」的活動時將不允許任何中國人進入活動的緣故,使得這位上海斧頭幫大老難以有所表現,不過他依然推薦了流亡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派人前往虹口公園,完成這項重要的任務,隨後經由臨時政府內務總長安昌浩先生的引薦之下,見到了擔任警務局長,負責保衛臨時政府首腦安全的金九

  被韓國人視為抗英雄的金九,事實上早已經於1932年1月8日於東京日本陸軍閱式中,策劃了暗殺日本裕仁天皇的恐怖行動而出了名,然而卻因為兩顆手榴彈當中一顆丟錯了馬車,而第二顆儘管投入了裕仁天皇車廂內,但是卻因為是啞彈而使得整個事件以失敗告終,而負責刺殺活動的韓人愛國團成員李奉昌,也犧牲了寶貴的性命,不過也給金九等人學到了一些寶貴的教訓。

  在通過時任上海兵工廠中校兵器主任的王雄協助下,金九上海兵工廠廠長宋式取得了聯繫,並訂購了一批如同軍所攜帶的水壺和飯盒型炸彈,另外也到設在江南造船廠裏的分兵工廠跑了一趟,並觀賞了水壺與飯盒型炸彈的性能,同時也物色了一位名叫尹奉吉僑,參與暗殺任務,而這位11歲便親身經歷「三一事件」的愛國人也欣然授命,並於4月26日正式加入了韓人愛國團

  由於這次的刺殺行動將在軍警備深嚴的虹口公園內執行,因而生還機率可說是相當低的,因而在發動任務前,尹奉吉還在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所使用的太極旗前,照了一張珍貴的紀念照片,左手持一枝手槍,右手則持一枚手榴彈,並展露出了視死如歸的表情,而他滿口流利的語,更將幫助他躲過日本軍警的檢視,順利進入會場等待時機,給予參與活動的日本將領以及外交官致命的打擊。

  4月29日,身穿西裝的尹奉吉,提著水壺以及飯盒型的炸彈進入了會場,而在臺上主持節目的,則包括上海派遣軍總司令白川義則、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野村吉三郎、陸軍第九師團長植田謙吉中將,和日本公使重光葵等響噹噹的人物,而等國的駐上海領事,也派出了代表到虹口公園參與了紀念活動,隨後這些外國人在進行了簡短的祝賀詞之後,便慢慢的退出了會場,臺上也慢慢的只剩下了一群日本軍政要員。

  當日本國歌於11點30分開始響起的時刻,見時機已到的尹奉吉,立即將向臺上投了炸彈,在一聲巨響之後,上海居留民團行政委員長河端貞次當場斃命,白川義則也是身受重傷隨後不治,而植田謙吉重光葵則各被炸斷了一條腿,而尹奉吉也遭到了軍的逮捕,而他的命運也是可想而知的,在日本金澤郊外三小牛兵工廠工地上被槍斃身亡,享年僅僅25歲,日後也成為了韓國人心目中的烈士。

  儘管國民政府依舊與軍於1932年5月5日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而終止了兩國之間的爭端,但是金九這次所策劃的抗行動,也為自己打出了名堂,成為了當時韓國人民心目中的抗英雄,不但讓日本人先後懸賞了20萬和60萬大洋意圖緝拿他,同時也獲得了國民政府方面的注意,並且在辛亥革命元老上海抗日救援會會長褚輔等人的協助下,與其他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成員前往嘉興避難。

金九與國民政府的抗日合作

  在理解到必須與國民政府合作抗的必要性之後,金九於1932年5月在陳果夫的安排下,前往南京見了蔣介石,並獲得了中華民國政府的經濟援助,另外金九也在這段期間與李東寧趙流九等三人,於10月分經由選舉擔任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國務委員,組成了第十三屆的臨時政府,確立了金九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內的領導地位,也讓他日後獲得了大韓民國國父稱呼畫下了基礎。

  1933年,國府在河南創建了中央軍官學校洛陽分校,並特設了朝鮮軍官班,首批籍青年92人於該年入學,由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支付其費用,先後總共招收韓國籍學生100多人,但是卻因日本領事館向國民政府提出抗議,因而在該校第一期學員畢業後即關閉,然而中央軍事學校還是於隔年第十期,招收籍學生17人,第十一期又招收20人。

  該年,中央軍事學校又開設了「韓國獨立軍特務隊預備訓練所」,並招收學生28人,另外還有少量韓國學生進入了位於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學習飛行,並進入中華民國空軍服役;該年10月,軍事委員會別動總隊又在江西星子縣開設了「軍委會政訓班」,招收籍學生84人,進行敵後情報訓練工作,培養在敵後開展情報工作的特務人員,而日本自然也是兩國共同蒐集情報的對象。

  當1936年兩國之間的戰爭已經發展成為了不可避免的局勢時,金九特別強調了以培養正規部隊對作戰,取代昔日以恐怖攻擊為主的作戰法則之必要性,臨時政府議政院也在政務報告中指出,培養光復正規軍是爭取早日使祖國脫離日本獨立實現的最有效途徑,並開始將施政重點擺在軍隊之建設上,並準備隨時配合國軍參與對抗戰的行列。

  盧溝橋事變之後,金九再度見到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並推出了自己組織一支統一之韓國光復軍協同國軍作戰的軍隊建設計畫,而蔣介石對於這項計畫不但表示支持,也同意將協助重點培養韓國的軍事幹部,隨即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於1937年7月15日招開國務會議,表示祖國的獨立戰爭已經開始,並於次日成立了軍事委員會,在戰時體制下制定軍事行動,並成立速成訓練班培養了200多名的軍事幹部。

  另一方面,以金若山為首的朝鮮民族革命黨,於1938年5月5日於湖北江陵召開會議,提出了創建朝鮮義勇軍的方案呈報蔣介石,並且獲准於同年10月10日在武漢成立了隸屬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朝鮮義勇隊,該部隊的軍費待遇與國府正規軍一視同仁,這支部隊由金若山擔任總隊長,下設機要、政治、總務3組還有編輯委員會和訓練所,總人數約314人,本部於1938年12月由武漢移往廣西省桂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