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幕真實的蘭陵王

來源:看中國

  近年來,穿越或傳奇類宮廷戲在電視螢幕上大行其道,繼《甄嬛傳》、《步步驚心》、《傾世皇妃》等熱門劇之後,又有一部傳奇大劇《蘭陵王》在各電視臺陸續熱播。這部新劇,故事背景發生在戰亂不斷的南北朝時期,當時北齊北周兩個王朝為統一北方而不斷爭戰,北齊傳奇英雄蘭陵王馮紹峯飾)為保大齊江山而金戈鐵馬,在與太子高緯翟天臨飾)及北周皇帝宇文邕陳曉東飾)的明爭暗鬥中,又與天女楊雪舞林依晨飾)之間上演了一段纏緜悱惻、唯美動人的愛情故事。那麼,北齊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事,蘭陵王又是否真有其人呢?

俊美王孫面具出征

  據《北齊書》所載:「蘭陵武王長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這裏的「文襄」,指的是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的長子文襄皇帝高澄蘭陵王高長恭為其第四子。奇怪的是,高澄六個兒子中,唯獨蘭陵王的母親語焉不詳,甚至連姓氏都沒有,其身世撲朔迷離。據推測,史書不載的原因應是其母地位卑賤。由此,在最講究血統門弟的兩南北朝時期,蘭陵王雖貴為帝胄皇孫,但其「莫名」的身分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除身世外,蘭陵王還有一個「弱點」,那就是長得太漂亮。《北齊書》、《北史》中都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後人猜想,蘭陵王的俊美或許是源於他那位出身卑微的母親——如果不是其母容貌異常驚豔,又如何能引來地位相差懸殊而貴為帝胄的皇帝垂幸呢?

  不過,在兵戈四起的南北朝時期,像蘭陵王這樣既不魁偉又不雄毅的「小白臉」,在他們這個崇軍尚武的皇族家庭裏肯定不受歡迎。畢竟,蘭陵王所處的時代及他所在的位置都不允許他柔弱,否則人生苦難,前途堪憂。以當時的北齊政權而論,除在中原南陳北周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外,西部、北部還有突厥契丹柔然等強悍的游牧民族不時騷擾邊界。因此,在這樣一個崇尚武力、以軍功起家的家族集團中,身為氏皇族的蘭陵王要想脫穎而出,唯一的辦法就是建立軍功。

  連年戰亂的歲月裏當然不難找到征戰的機會,看似柔弱的蘭陵王同樣擁有一顆「奔騰」的心。或許因為其長相缺乏一種必要的「英武之氣」,蘭陵王每逢出征時都命人製作一些面目猙獰的面具,沙場廝殺時全軍戴上,以在心理上威懾敵手。在其指揮的大大小小戰役中,最出名的莫過於「邙山之戰」。

  西元564年,北周聯合突厥圍攻北齊重鎮洛陽,在即將破城的危急時刻,蘭陵王率援軍及時趕到。衝開敵軍周邊後,蘭陵王親率五百精騎,只見他頭戴猙獰「大面」,身穿耀目鎧甲,手握利刃,奮勇殺入重圍,令敵軍陣腳大亂。待衝到洛陽城下,蘭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齊守軍大聲歡呼,之後立即打開城門,城內外軍合兵一處,將北周軍隊徹底擊潰。這次大捷之後,蘭陵王威名遠揚,並被加封為尚書令。

  光有面具是遠遠不夠的。蘭陵王對手下兵卒愛護有加,與將士同甘共苦,《北齊書》中說他「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另外,《北齊書》還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說他某次上朝時,「僕從盡散,唯有一人,長恭獨還」。事後,蘭陵王不以為意,「無所譴罰」。在北齊那樣動輒濫殺濫罰的瘋狂時代,蘭陵王寬厚仁和的風範應該算是難得的異數了。

蘭陵王無端遭鴆殺

  古話說得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功高震主,禍必隨之。就在「邙山之戰」的第二年,北齊後主高緯某次與蘭陵王談起這場戰事時,頗有人情味地說了句:「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蘭陵王聽到皇弟如此關心自己的安危,激動之餘便回了句:「家事親切,不覺遂然。」意思是,都是自家兄弟,為了家族大業,奮不顧身也是應該。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北齊皇帝們是出了奇的荒淫狠毒。蘭陵王的話原本是表親近、表忠心,孰料因言獲忌,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原來,在心胸狹窄的後主看來,家事即國事,北齊是我高緯的,蘭陵王手握兵權,建有大功,對「家事」過於熱心,是否有「取我而代之」的意圖?由此,史書上記了這麼一筆:「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

  事後,蘭陵王也感到了後主高緯的不快,在逃無可逃的情況下,他想到了一個辦法:貪財去禍,以此顯示自己並無大志。據《北齊書》記載:蘭陵王為官定陽時大肆收取賄賂,部屬相願問他:「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貪殘?」蘭陵王避而不答。相願說:「難道是因為邙山大捷,害怕自己功高蓋主而被皇上猜忌,想以此自污嗎?」蘭陵王郝然答道:「然。」相願大笑:「朝廷若忌王,貪污受賄豈能坐視不管,這不但避不了禍,反而是速禍之道。」蘭陵王聽後大恐,畢恭畢敬地請教有何辦法。相願說:「王之前建有功勳,如今又有大捷,威名遠揚,要想避禍,只能稱病在家,不再參預國事。」

  聽了相願的話後,蘭陵王稱病不出,有時甚至故意「有疾不療」,以求藉此避禍。數年後,寇擾,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將,竟埋怨說:「去年面腫,今何不發?」言外之意,恨不能打腫臉去冒充病人。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武平四年(西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後主高緯派人前來看望皇兄,同時送來一瓶毒酒。蘭陵王見後悲憤已極,他對愛妃氏說:「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妃亦大恐慌,說:「會不會是一場誤會,能不能去求見皇上一次?」蘭陵王嘆息一聲,自知無用:一年前,曾與自己一道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將斛律光同樣無辜被誘入宮,後被弓弦殘忍勒死。萬念俱灰之下,蘭陵王將鴆酒一飲而盡,並對妃慘笑道:「天顏何由可見!」

  蘭陵王死前,命燒掉所有債券,這似乎說明他並非真正貪財,而不過以此去禍。作為北齊末期重要的軍事將領,蘭陵王的遇害也預示著北齊王朝的行將結束。4年後,北周氏子孫幾乎全遭屠戮。

〈入陣曲〉流傳至今

  據《舊唐書》記載:「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嘗擊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為此舞以效其指揮擊刺之容,謂之〈蘭陵王入陣曲〉。」作為新劇《蘭陵王》的一個亮點,其片頭曲即五月天樂團演唱的〈入陣曲〉。不過,此〈入陣曲〉非蘭陵王時的〈入陣曲〉。

  〈蘭陵王入陣曲〉誕生於「邙山大捷」之後,作為軍隊武樂,此曲風格悲壯渾厚,古樸悠揚,並伴有吟唱和簡單戲劇表演,是中古文藝代表性作品之一。〈蘭陵王入陣曲〉誕生後,在民間流傳很快,隋朝時被列入宮庭舞曲。入後,唐玄宗李隆基以為「非正聲」,下詔禁演。之後,〈蘭陵王入陣曲〉漸褪去武曲本色而演變為「軟舞」,南宋時又變為樂府曲牌名,稱〈蘭陵王慢〉,有越調和大石調之分。用越調演唱時,分三段二十四拍,毛開在《樵隱筆錄》中稱其「至末段,聲猶激越」,尚有「遺聲」可尋;大石調則分前後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雞漫志》中的說法,已「殊非舊曲」矣。

  隨着時間的推移,〈蘭陵王入陣曲〉在土日漸失傳。所幸的是,唐朝日本使將此曲傳入日本人將其視為正統雅樂,格外珍視,對其保留和傳承有着一套十分嚴格的「襲名」與「祕傳」制度。日本舉行賽馬節會、相撲節會、射箭大賽,甚至宮中重大活動,包括天皇即位在內,都會表演此曲。日本奈良春日大社」舉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樂舞表演時,〈蘭陵王入陣曲〉即為第一個節目表演獨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