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茶:點燃北美獨立的烽火 俄國為它改口音

來源:《北京晚報》2013年05月04日第19版
原題:〈殘酷的醇香〉
轉自:鳳凰網

武夷茶與一個國家的獨立

  荷蘭英國先後成為北美的殖民者,宗主國的飲茶嗜好,也就很快風靡了北美。尤其是英國人喜歡武夷紅茶,這個嗜好便在北美更為流行。1770年左右,波士頓富商馬士‧漢考克就在他的大商店裏出售武夷茶。他在傳單廣告中說:「如果武夷茶不合女士們的口味,她們可以退貨並退回她們的鈔票。」只不過當時輸入北美殖民地的茶葉,一部分是通過英國政府經營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以官方渠道輸入的,而另一部分卻是民間盛行的走私茶。

  因為私茶如此盛行,致使印度公司的茶葉銷量一落千丈。英國國會遂於1773年頒布《茶葉法案》,允許印度公司直接到北美市場銷售,這樣可以把價格降到比走私茶還低,以幫助英國本土商人。這一法案引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不滿。1773年11月,七艘載有茶葉的大型英國商船開往北美殖民地,有兩艘分別前往紐約費城的商船遭到當地抵制,不得不開回英國;其中的四艘於12月16日抵達波士頓港口,波士頓革命分子塞繆爾‧亞當斯領導當地人打扮成印第安人的模樣偷偷摸到船上,將船上貨物搗毀,並將342箱茶葉倒入港口內,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這一事件很快就激怒了英國政府,他們認定這是一種挑釁行為,並於1774年通過了一系列的「強制法案」(Coercive Acts),旨在加強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北美居民將其稱為「不可容忍的法案」,終於導致了1775年4月的美國獨立戰爭。

  為了支持革命,當時曾有很多美國婦女不得不忍痛放棄喝茶的習慣。在波士頓就有500名婦女集會約定不再飲茶,其他城市的婦女也響應號召加入抗茶的隊伍。不過,茶的誘惑畢竟難擋,美國獨立之後的第二年就重開與中國的茶貿易。第一艘貿易船「中國皇后號」於1783年開出,回航之時運回數百噸紅茶、綠茶,四五十噸瓷器,還有絲綢、桂皮、牙雕、漆器等一大批中國土特產。當「中國皇后號」回到紐約時,船上的貨物立即被搶購一空。其中,一隻繪有中國飛龍圖案的茶壺,被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看中,他如獲至寶,珍藏起來,這把茶壺現已成為美國國家博物館的珍藏品。

一杯完美的紅茶

  自歐洲人於18世紀中後期普遍被中國茶征服之後,武夷山及其附近地區所產的紅茶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這時,紅茶由武夷山福建的其他地區拓展,出現了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等新的福建紅茶品種;在19世紀之後,紅茶更是走出福建,在江西湖北湖南安徽雲南四川等地種植,創製了寧紅工夫、宜紅工夫、祁紅工夫、滇紅、川紅等紅茶新品。這些品種在今天統稱為工夫紅茶,成為目前中國紅茶三大品類之一(其他兩大品類為小種紅茶和紅碎茶)。

  但與此同時,羅伯特‧福瓊在1849年帶到印度中國茶種和種茶技術,也陸續在印度阿薩姆地區、大吉嶺地區和斯里蘭卡等地獲得成功種植,這些地區的茶葉陸續出口,逐漸擠占中國的紅茶市場。到1900年,印度茶出口首次超越中國茶,標誌著中國茶400年以來的貿易壟斷地位結束。與此同時,中國戰亂四起,也影響了茶的種植和運輸。及至民國中國的紅茶出口大規模萎縮,中國紅茶幾乎到了無人能識的地步,取而代之的則是英國作為紅茶帝國的興起。

  今天,紅茶大有從英倫重新回傳中國之勢。只是經過英國人對紅茶的改造,今日紅茶早已不是當年風頭正健時的武夷紅茶了。英國人以自己的方式,賦予了紅茶複雜的性格。

  將紅茶與綠茶做個比較。中國人喝綠茶時,除了熱水,並不添加任何調和物,這種純一性發展到極致,便是日本茶道裏講求通過喝茶的儀式達到精神上的純淨。至今,中國人喝紅茶也講究清飲,並不做過多的添加。英國紅茶則熱鬧多了,人們會添加牛奶、蜂蜜、糖、檸檬、胡椒、肉桂……蘇格蘭商人約翰‧陶德曾調侃地說:「中國人知道我們往茶裏加牛奶加糖,一定會把我們當作野蠻人看。」調侃終歸調侃,在紅茶中加糖加奶已經成為英國人最完美的紅茶喝法,2003年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專門發表的《一杯完美紅茶的沖泡法》中對此做了最為明確的說明。

  除了不添加任何他物,中國綠茶很少會將不同產地、不同口味、不同時期採摘的茶葉混合在一起。而在今日的英國紅茶中,拼配茶卻非常盛行。說起來,這卻與18世紀時茶商的造假有關。當時茶葉的需求量遠大於進口量,商人們就在優質的茶葉中混入一些柳葉、接骨木葉,以降低成本。後來竟然慢慢發展成產生不同口味的拼配茶。

  如今,紅茶拼配已經成為一門精緻的技藝。有趣的是,當紅茶本身變得越來越複雜,喝紅茶的程序卻被西方人大大簡化了。這得益於兩個有關茶的現代發明,一個是袋泡茶,一個是紅碎茶。據說茶包出自美國茶商瑪士‧蘇利文之手,為了給顧客寄送茶葉樣品,他將茶葉裝到絲質的小袋子裏寄給客人,不明就裏的客人收到後一股腦兒地將茶包扔進了熱水裏。而紅碎茶則是英國喬治‧里德發明切茶機之後出現的,這種機器可將條形茶葉切成短小而細的碎茶。目前,紅碎茶占世界茶葉總出口量80%左右。近30年來,紅碎茶已經傳入中國,成為繼小種紅茶、工夫紅茶之後,中國第三大紅茶品類。

來自俄國的迷戀

  除了海路為歐洲人送去中國紅茶,還有一條鮮為人知的漫長陸路向俄國輸入茶葉。不過比起具有冒險精神的葡萄牙人和荷蘭人,俄國人最初對這種新鮮事物多少抱著點懷疑的態度。1654年,沙皇曾派出使團出訪中國,使團回國時,順治帝贈給沙皇的禮物裏有十普特茶葉,使團竟然在北京將這十普特茶葉就地賣了。

  不過,後來那些抵達俄國的茶葉,卻很快受到了俄國宮廷貴族的喜愛。與中國紅茶在英國的傳播相似,這種稀有的飲料在俄國也經歷了從貴族向民間普及的過程,大約也是在18世紀中後期,俄國全民族都養成了飲茶的習慣。

  俄羅斯的近代經濟學家瓦西里‧帕爾申在《外貝加爾邊區紀行》中寫道:「涅爾琴斯克尼布楚)的所有居民,不論貧富、年長或年幼都嗜飲磚茶(以紅茶為原料)……早晨就麪包喝茶,當作早餐,不喝茶就不上工。午飯後必須有茶。每天喝茶可達5次之多,愛好喝茶的人能喝10至15杯。」俄國人喝紅茶不喜歡在茶中放入牛奶,卻喜歡加入一片檸檬,或是放入果醬或者糖,寒冷的冬季,還會摻入一匙甜酒以防感冒。

  兩國穩定的茶貿易始於1728年簽訂的《恰克圖條約》,條約規定的兩國貿易只能在蒙古邊境集鎮恰克圖進行。從此以後,一條起始自福建,途經江西湖北山西河北內蒙古到達恰克圖,之後再轉運莫斯科彼得堡的漫漫茶路便開通了。負責這單生意的中國人是有名的晉商,他們越秦嶺、過戈壁、躲避西伯利亞地區的極寒氣候,運送一趟茶葉常常需要耗時一年之久。運茶的路上,車幫、馬幫、駱駝幫組成的運茶隊,經常是成百上千,首尾難望,車鈴之聲數里可聞。

  而交易的中心恰克圖,也因茶葉的貿易而興盛,成為18世紀初到19世紀後期與我國南方廣州遙相呼應的第二大碼頭,被譽為「沙漠威尼斯」而名噪一時。在恰克圖交易茶葉時,雙方的商人通常邊喝茶邊談論價格,價格商定好後即可互換貨物。最為神奇的是,他們之間幾乎不需要翻譯,中國商人說著近乎語的生硬語,俄國商人竟然能聽懂,而俄國商人為了讓商理解,也有意說著帶中國腔的語。久而久之,居然形成了一種只有在恰克圖才有的買賣方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